近年来,随着多功能酶标仪在国内各高校实验室逐渐推广开来,多功能酶标仪品牌和型号也逐渐多了起来,乱花渐欲迷人眼。本文尝试从用户实际使用的角度,探讨应该如何看待花样繁多的参数特性,希望能帮助大家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多功能酶标仪。
一、滤片Vs光栅
多功能酶标仪的分类方法众多,但zui简单的莫过于用他们的滤光方式来作分界线。一般来说,可以分为滤光片型和光栅型两大类。但是滤片和光栅并不能同时完成同一个检测,还是想用光栅的时候用光栅,该用滤片的时候用滤片;还有一些实验非用其中一个不可,另一模块实现不了的。所以这类仪器本质上还只是把滤片和光栅放在了一起,并没有使两者糅合而产生新的技术突破。
总体来说,滤片技术由于发展已久,配合二向色镜(其实也就是另一模式的滤光反光滤镜)等光路系统,可以实现大部分实验的需要。
二、杂光率&波长准确性
光栅型滤光系统俨然已经成为了目前通用性多功能酶标仪的主流,多家厂家共同努力,已经把光栅技术推到了历史新高。在光栅的众多技术参数之中,zui关键的无疑就是光栅的杂光率和波长选择的准确性了。
杂光率指得就是光源通过光栅后,得到的光线中,“不需要”的波长的光占所标称波长的光的比例,表征了滤光的纯度。由于光线干涉、衍射等的复杂性,无论使用滤光片还是光栅,杂光都是不可避免的。各种滤光技术的本质就是要想办法把杂光尽可能地去掉。一般来说,滤光片型的杂光率在10-4——10-5之间,光栅型的可以做到10-6——10-7。由于此类杂光是非特异的,而且会直接进入zui后的检测器,所以有多少的杂光就会引入多少的随机误差。在荧光等检测过程中,由于检测器存在放大效应,杂光率的干扰也会被指数级放大。因此,杂光率就是一个滤光系统的首要性能指标。
光栅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波长选择的准确性。因为很多检测是依赖于物质在某个波长的特征图谱。就像DNA/RNA的OD260浓度测定,实际检测波长偏离260nm几个nm以上的话,OD值与zui终浓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就会发生改变。因此,一组性能优良的光栅系统,他的波长选择准确性应该是在±0.5——1nm之间。波长偏离过大有时就会影响到zui终结果的准确性。
这两个可谓是光栅甚至滤光片滤光系统zui关键的技术参数,直接影响到的是得到数据是否是真正所要测量的结果,是实验结果可靠性的zui基本要求。
三、认证>参数
在保证检测可靠的基础上,不同仪器的下一个差异就体现在检测的灵敏度上面,这时人们关心的就是仪器能够检测到多弱的信号。
灵敏度涉及了整个光路系统的设计和选料,很难说某一个部件会起决定性作用。但是有一点,在各种单功能检测项目中,光吸收检测用非放大型的光电二极管、荧光检测用光电倍增管、发光检测用专门设计的单光子计数光电倍增管,这三种不同的检测器是各自检测领域的优先选择。
四、比色杯+微量检测
除了常规的6——384/1536孔酶标板检测之外,有些仪器还附带了比色杯、微量检测板等的兼容功能。无论是使用立式比色杯、卧式比色杯还是各种微量检测板,其目的都是给光程不固定的酶标板检测引入一个标准光程的概念。虽然酶标板检测也能通过光程校正等方式实现10mm光程OD值的换算,但这只是一个数学转换过程,检测误差累积较多,实际使用效果不佳。引入比色杯和微量检测板后,光吸收的检测光程就被固定在10mm或者0.5mm等的标准长度,OD值换算更加简单和准确。附带了此类检测功能的酶标仪,相当于除了本身的多功能酶标检测之外,还能替代部分分光光度计的功能,使其功能更加全面,仪器的性价比更高。